读吧无错小说 > 大明:捡到太孙,我教出千古一帝 > 第189章 什么美元,那是宝钞!

第189章 什么美元,那是宝钞!


第189章  什么美元,那是宝钞!

        这无线电报机,简直就是专门为了此时的大明,应运而生!

        朱元璋早年没咋念过书,但做了皇帝之后,读的史书却不在少数。

        他发觉历朝历代从开国之后,到了王朝末年,之所以会发生大的动荡,牵一发而动全身,从而覆灭掉整个王朝,大多数都和信息不能及时传输,有着根本的关系。

        往往边境或者距离中央朝廷十分遥远的地方发生动乱,或者有一方藩王造反。

        因为信息传输需要大量的时间,当这个消息传到皇帝或者大臣耳中,中央朝廷再做出动作,动乱常常已经成了难以收拾的局面。

        如果再加上当朝皇帝,和文武百官的决策出上丁点错误或疏忽,整个国家便有可能陷入万劫不复!

        虽然一个王朝覆灭的原因有很多,并非只是信息传输太慢一个,多伴随着朝廷内部腐败,派系争斗不休,军队退化等等。

        但朱元璋觉得,信息的传输对于一个国家同样是至关重要的!

        他上位之后,为了让大明不会步历代前朝的覆辙,一点一点的努力,一步一个脚印。

        为了杜绝朝中官员腐败,朱元璋用厉法,用酷刑!

        因不想看到朝中派系相斗,消耗国力,朱元璋整顿朝堂,忍痛大开杀戒,杀的人头滚滚!

        为了不让军队因为时间流逝而疲软,他改军法、设立三护卫……

        唯独信息传输,朱元璋别无他法!

        从北平到应天传一则消息,就算信使一路换马,毫不停歇,也得七八天时间。

        在一些特殊时刻,可以说是瞬息万变!

        七八天时间啊!太久了……更不要说一些更加偏远的边境之地,只会需要更多时间!

        任朱元璋这位洪武大帝有怎样通天的本事,面对这种现状也是无可奈何,他有时会想,若是人能飞就好了……

        可人哪里能飞?

        直到曹玮研造出无线电报机,再次让朱元璋这位功高盖世的洪武大帝领略了科技的魅力!

        只需要小小的电报机,便可以实现千里传音!就算人真的能飞,也远做不到这等方便快捷!

        恰逢此时朱棣请求接管东夷省,无线电报机的出现,让朱元璋对无论是朱雄英还是朱棣的担心都减去大半。

        曹玮又为他解决了一个天大的难题!

        不怪他老朱活了一辈子,除了自己的子孙,唯独对曹玮这个异姓后辈青睐有加,实在是曹玮太出色了啊!曹玮为大明所做的太多了!

        朱元璋有一共十六个女儿,女婿更不少,只有曹玮这个女婿,是真正被朱元璋放在心里的。

        曹玮和朱含茗成婚后,朱元璋从心底就直接把他当做了自己的儿子一般,甚至比起那些远在天边的藩王们,曹玮还要更加亲近一些。

        人一旦年纪大了,就喜欢翻来覆去的咀嚼那些往事,此时朱元璋回忆起之前的种种,唏嘘不已。

        他看向曹玮,

        “雄英终归还是年轻,以后若是咱不在了,你定要尽心尽力帮一帮他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朱元璋不知道自己还能活多久,只想在自己死之前把一切都叮嘱好。

        曹玮正品着茶水,闻言将茶盏放下,笑呵呵道,

        “老爷子这话说的早了,自从不上早朝之后,你这身体明显一天好过一天,你再等等,等陛下立了后,还能抱一抱重孙子呢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曹玮叫朱元璋老爷子,朱元璋也没有半点不开心,仿佛真的跟自己的儿子交谈一般。

        而曹玮也不是瞎说的,自从朱元璋退位,不再上早朝,不用费尽心力的批阅奏折,他的身体状况明显好转许多,整个人看起来,精神头和气血都更加充沛,仿佛一下子年轻了几岁。

        看来人们说洪武帝的死因是积劳成疾,还真不是夸大其词。

        朱元璋哈哈笑了两声,“那咱就借伱小子吉言,说起来……雄英这孩子还真得早日立个后才是……”

        两人正说话间,韩妃和朱含茗挽着手从里屋的廊道走了过来。

        朱元璋见状起身,

        “时间不早了,咱先走了,改日再过来。”

        说完,便和韩妃一道往外走,曹玮和朱含茗将两人送出府门。

        两人再回到堂内,曹玮伸手抚上朱含茗的腹部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哟!咱儿子踢我呢!”

        朱含茗看着表情搞怪的曹玮,咯咯娇笑。

        “才刚一两个月,他哪里能踢你?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咱儿子天赋异禀……”

        刚说两句话,门外又来一人。

        燕王朱棣。

        “现在这个时候来,你怕不是来蹭饭的。”曹玮见他开玩笑道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四哥,”朱含茗喊了一声。

        朱棣也是笑着回应,“如今你家大业大,还怕我蹭顿饭?”

        “等我儿子出生,就让他正月里剃头……”

        两人哈哈大笑。

        朱含茗退至一旁,让他们两个独自说话,随即吩咐丫鬟小玉开始准备饭菜。

        不过片刻,酒菜就已经端了上来。

        朱棣在应天这里,只有曹玮这一个可以说一下心里话的人,杯酒下肚,便道:

        “你说……我是不是不该让陛下难做?”

        曹玮眨了眨眼,“什么意思?”

        在他看来,朱棣不像是这种优柔寡断之人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前些日子老爷子曾找我谈过话,话里话外无非是担心……”说到这里,朱棣停住了。

        朱棣除了是十分有能力的一个藩王,同时也是一个十分孝顺的儿子。

        虽然朱棣很想成就自己的一番霸业,但面对朱元璋和朱雄英这些真正的亲人,还是不太能过心里那关,尤其是朱元璋明确对朱棣表示出他的担忧之后。

        曹玮夹了口菜咀嚼,略一沉吟,

        “这要看你是怎么想的,老爷子担心的无非是朱家的大明,你若不做行差就错之事,老爷子的担心就是多余的。”

        <div  class="contentadv">        “况且,老爷子找你谈话是几天前,那时我们制造局还没造出无线电报机来,现在有了无线电报机,老爷子的担心定会减轻许多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东夷省已经是大明的辖地,无论如何都是要派人前去接管的,你去也无可厚非,只不过你身份特殊一些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或许……表个态能让老爷子和陛下更加放心?”

        曹玮说完,朱棣只沉默着喝酒,眼神里流露出一丝抉择之色。

        表态……

        第二天,

        曹玮来到制造局,继续改良无线电报机,宋平和赵恒打着下手,不断实验如何增强无线电报机的电磁波信号。

        这时,

        骞义找了来。

        大明国家银行成立之后,骞义和郁新负责其中事物,一直以来做的都不错,现在找过来,应该是有了状况。

        曹玮放下手中活计,让宋平和赵恒继续带人实验,随后带着骞义来到自己办事的屋子。

        亲自给骞义倒了杯茶,后者恭敬的双手接住。

        曹玮往椅子上一靠,

        “你这个大忙人无事不登三宝殿,今天怎么这么有时间?”

        骞义将手中的茶盏放到一旁的桌子上,拱手道:

        “让太师见笑,有件事下官与郁副总管商议来商议去,一直找不出合适的解决之法。”

        银行兹事体大,事关整个国家的经济,曹玮听到这里也皱起眉,连骞义和郁新都难以解决,到底是什么难题?

        “说说吧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诺!”骞义回了一声,随后道:

        “自从开建银行,下官和郁新副总管不敢有丝毫懈怠,每日都在应天银行总部处理事物,一开始,一切都很顺利,但越往后……尤其是最近一段时间,民间宝钞流通的问题却越来越多,百姓们手中的宝钞……”

        骞义和郁新遇到的麻烦很简单,大明经济开始有通货膨胀的趋势了!

        骞义所说的宝钞,名为大明宝钞,是朱元璋在洪武八年制定政策发行的纸质货币。

        朱元璋之所以由于发行宝钞,是因为明朝初年国力尚且处于疲弱的状态,根本没有富余的资本去支撑铸造能够供一国使用的铜钱数量,铜钱数量不够周转,另一方面,明朝经济发展也使得商贸用钱量加大。

        但铜钱的携带过于不便,不能适应商品经济的需求,再加上铜钱数量不足,商贾们更加倾向于使用方便携带的纸币,于是大明通行宝钞就此诞生。

        朱元璋发行宝钞的初衷是好的,意在为了大明经济流通更加便捷。

        毕竟比起纸钞,铜板更占地方,银锭掰来掰去又会有损耗,百姓交税又需要交整银,火耗更是不容忽视。

        然而初衷虽好,但在历史上,大明宝钞的发行却是失败的。

        因为朱元璋在发行宝钞之时,一下子发行得数量太过庞大,发行量远远超过了当时的实际货币需求,在发行之时就埋下了通货膨胀的兆头。

        又因为朝廷管理不力,未能有效保证宝钞的价值稳定,使得宝钞这种货币在两三百年时间里快速贬值。

        再者,由于制造技术不到位,大明宝钞使用的纸张材料不耐久,容易磨损和腐朽,限制了宝钞的使用寿命。

        再加上大明宝钞的管理机构缺乏有效的监管和制衡机制,导致王朝中后期贪污腐败现象频发,进一步损害了公众对宝钞的信任

        并且大明宝钞的发行并没有建立在合理的基础之上,没有建立准备金,也没有明确的发行管理制度,这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市场规律和社会稳定性。

        之后明朝廷又采取了一些保守政策措施:禁止金银的使用,以及不兑换纸币政策,这些行为都影响了大明宝钞的信誉和流通度。

        除此之外,还有一个问题,直到后世还依然存在。

        假钞!

        在科技发达的现代社会,假钞依旧层出不穷,让人防不胜防,在此时的大明,一些不法之人想要制作假钞则更加容易。

        有史记载,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私铸铜钱的情况,减轻铜钱的重量或者掺杂其他金属降低铜钱的含金量。

        到了宋朝,宋朝廷也开始发行纸币,但由于纸币的制作技术和材料的保密性,私铸假币的行为仍然时有发生。

        南宋时期的伪钞案,一次性查获的假币价值高达30万之多!此外,元代时期,江西的铅山州以制造假钞而闻名,当地的假币贩子甚至远销至江淮、河北一带。

        尽管朝廷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防止假钞的流通,包括改变钞票的制作方法和增加验钞的制度,但在巨大的利益驱使下,从来都不缺知法犯法之人。

        假钞这一点,朝廷肯定也有觉察,洪武年间便改了几次制钞之法,但除此之外便没了有效可行的应对之策,这便进一步加速宝钞的衰败。

        大明宝钞的失败是由于多个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的,包括过量的发行、朝廷管理的缺失、材料的耐用性问题、机构的监管不力、不合理的发行制度以及不当的经济政策。

        这些问题在后世显而易见,但在此时的大明,市场还不能将这些问题一一映照出来。

        原本这些问题在洪武年间是不会这么快就显露出来,但在曹玮的影响下,大明找到了倭国的石见山银矿,大量的白银资金涌入国内。

        这样虽然让宝钞有了充足的储备金,但却从另一方面加剧了通货膨胀的发生。

        不光是因为巨大利益之下有人制作假钞,还因为大明的钞法的一大漏洞,就是它的倒钞法。

        洪武九年时,朝廷曾定倒钞法,在各地设行用库收换昏烂钞,洪武十三年又规定了调换昏烂钞的界限,凡票面金额、文字可以辨认的都可以继续使用,不得对用旧钞买货者提价。

        但实际上,朝廷收税只收新钞,而民间对旧钞则降价使用或拒用,这就形成了新旧钞的差别价格,会发生通货膨胀也就不稀奇了。

        曹玮听后,沉思半晌。

        要解决现在国家银行的尴尬处境,要从多方面着手。

        首先是倒钞法最大的漏洞,新钞和旧钞的不兼容性,这需要一种寿命更加久,更加不易磨损的钞票来代替此时的宝钞。

        且朝廷要再立法,从上到下的贯彻基本原则,让新钞和旧钞之间的区别消除掉,还有朝廷各个部门的管理,以及杜绝假钞……

        改政策应当不是难事,难的是从上到下贯彻政策。

        另外,

        如何杜绝假钞,如何让宝钞的寿命更久,不易磨损……

        嘶……变色油墨怎么制作来着?


  (https://www.read888.cc/chapter/2290/2290413/115133719.html)


1秒记住读吧无错小说:www.read888.cc。手机版阅读网址:m.read888.cc