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吧无错小说 > 大明:捡到太孙,我教出千古一帝 > 第246章 震惊的朱雄英,诸王分封而治的意义

第246章 震惊的朱雄英,诸王分封而治的意义


第246章  震惊的朱雄英,诸王分封而治的意义在何处?

        “你们继续忙着,我去宫里一趟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曹玮放下手中的活计,朝谢缙等人交代了一句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大人,那我们就去实验发射了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曹玮点点头,转身跟着宫里来的太监走了两步,又拐了回来。

        “算了,一起看看,耽误不了多久时间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太监的脸皱了起来,只能当做没听见这话。

        这普天之下,敢这么“不耽误”去皇宫见皇帝的,估计就只有曹玮一个人了。

        谢缙等人看了看那低下头去的太监,而后应了一声,便把制造好的弹射座椅搬到了院外的跑道场内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大人,”

        结合前几天的事情来说,无非两种情况。

        事实上朱元璋在位晚年,要比中国历史上绝大多数皇帝都要贤明,似唐太宗与汉武帝,他们在早年执政时期,功勋卓越,但到了晚年,各种昏招频出。

        曹玮抬脚迈过门槛,入了正厅,拐了個弯到朱雄英处理奏折的里间,见到朱雄英已经正襟危坐的在等他了。

        到那时或许天底下的百姓还能找找活路,反倒是朱家的子孙,所有人都想要他们的命啊!

        当天晚上朱元璋的态度,让曹玮的预感很不好。

        走到书房的门口,曹玮站住了脚步,太监进了门,到朱雄英面前复命。

        太监躬着身子退出书房,

        “曹太师,请进吧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如今过了十来天,朱雄英才叫人来找他过去,其中朱元璋和朱雄英爷孙二人又商议了什么,曹玮也不知道,心里没有一点底。

        “陛下,曹太师到了。”

        一是为了朱元璋的面子,大明的分封制度不容更改,这对朱家人来说,也能理解。

        怀着沉重的心情,曹玮跟着太监来到皇宫。

        且朱元璋是一个极为看重亲人的皇帝,为了朱家后世的子孙,他心中对更改大明分封制度九成会很抗拒。

        “诺!”

        只不过大明分封一事,涉及到了朱家的子孙,朱元璋身在居中,可能一时看不破……

        而朱元璋在晚年时,不说做下什么大功之事,反正是没有随着年老而昏庸的迹象。

        “谢陛下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朱雄英连忙摆手,“太师无须多礼,平身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曹玮见状,心中很是满意,弹射座椅的研发很顺利,接下来只要再制造出紧急降落伞,空军的所有装备就都完成了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嗤……”

        等到大明王朝在重压之下崩塌,不说天底下的百姓要受战乱和流离之苦,朱家的子孙在他国强敌的入侵下,又岂能独善其身?

        太监忙不迭的点头,而后为曹玮引路,朝着皇宫行去。

        朱雄英心中一咯噔,心道曹太师这莫不是还对前几日的事情无法释怀。

        大明分封制的弊端还未显现,如果此时直接更改,一定会让一众藩王们感到不满,从某种程度来说,颇有些朱元璋“晚节不保”的感觉。

        “臣无功不受禄,陛下有什么话,便直说吧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就看在朱元璋心中,倒底是大明的江山重要,还是朱家的后世子孙重要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快,快请太师进来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臣,参见陛下。”曹玮恭敬的行礼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嘭!”座椅砸在地上,翻了两个滚,停在了地上。

        “走吧。”曹玮转过身,向一旁等着的太监说了一句。

        至于另一种结果,就是朱元璋和朱雄英能充分认知到大明分封制,在未来会产生怎样的祸端!

        那是足以彻底毁掉大明王朝,导致天下再次陷入动荡的毒瘤!

        “来人,给曹太师赐座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只见座椅底部一道火光现起,座椅便直直的腾空而起,因为下方均匀分布了几个助推器,座椅上升途中四平八稳。

        希望老爷子能拎得清啊,大明分封制最多只能让朱家的子孙过那么三五百年的好日子,原理乃是竭泽而渔。

        众人看着座椅升到了空中,将近有五六米的距离,然后助推器的火药燃料耗尽,座椅没了上升的动力,又直直的落了回来。

        毕竟那是朱元璋啊,朱家江山的建立者,更是朱家后世子孙的老祖。

        自己只是提出了大明分封制度的危害,朱元璋就已经怒而喝止。

        一旁的太监总管招呼两名小太监搬着椅子过来,曹玮却并未落座。

        谢缙朝曹玮请示了一声,曹玮点点头,便有一人上前,将座椅弹射装置触发。

        朱雄英抬起头,直接放下手中正在批改的奏折。

        一路上,曹玮都在想,朱雄英此时叫他过去,到底会说些什么。

        “曹太师,你且看这份奏折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朱雄英将一份奏折交给太监总管,被他拿去交到曹玮手上。

        曹玮看去,这是一份高丽呈过来的求援书。

        上面写着,自从永武三年,大明开始攻伐倭国,便有大批的倭寇流窜到了高丽国境。

        起初那些流窜到高丽国境的倭寇还不算多,进了高丽国之后,也算老实,但随着倭国彻底被大明攻占,便有大规模的倭国人继续逃窜至高丽国境的南部沿岸地带。

        随着时间的推移,这些倭国人越来越不老实,时常聚众暴动,抢劫高丽国的百姓,并一步步向北推进,至今已经连续占下了几座城池。

        高丽王并非是没有出兵征讨这些外来的倭国人,但双方的实力悬殊太大,切倭国人手中的火器,比高丽国的火器数量还多,是以高丽国连连失利。

        其实到现在为止,那些倭国人也就占了高丽的五座城池,方圆四五百里左右。

        <div  class="contentadv">        因为大部分的倭国人还是在与大明交战的时候被诛杀,逃出来的这些倭国人只是一小部分,也就不到四万人。

        占了高丽四五座城池之后,因为人手不足,无法继续纵深,这些倭国人就停止了继续向北推进。

        可他们这架势,更让高丽王感到头疼。

        这群倭国人明显是想要步步为营,等实力壮大之后,才去将整个高丽国蚕食掉。

        尽管此时倭国人已经在高丽南部地带蛰伏起来,但若不把他们消灭掉,早晚有一天高丽国还会迎来大难。

        曹玮看完,也感到有些出乎意料。

        想不到当年朱棣攻占倭国,竟有数万人提前就逃了出来。

        想想也是,朱棣率领大明军队一路摧枯拉朽,倭国阵营根本看不见胜利的希望,自会有不少人早做准备。

        按照当时的局势,大明是去不了了,包管是去一个死一个,那些逃出去的倭国人只能选择同样距离比较近,国力相对比较弱的高丽。

        如果是以前的高句丽,不到四万的倭国人,就算是手中有着大量的火器,费一些功夫也能收拾了。

        可如今的高丽跟曾经的高句丽是完全没办法相比的,面对四万占据了自家城池的倭国人,竟然束手无策。

        这件事要处理,对大明来说很简单,不说多,只用派去两万人马,就能把那些倭国人给再次团灭。

        当然,这要看朱雄英想不想派兵去救高丽这个马仔。

        不过……其他朝代不论,大明时期,高丽对中原的态度还是十分值得肯定的,无论是前面的王家,还是后来兵变夺了王家天下的李家,都很老实的做大明的小弟,甚至在大明困难的时候,还多次给大明以援助。

        且这次高丽是遭受了无妄之灾,全因为大明把倭国给祸祸了,这些倭国流寇转头才去祸祸高丽。

        于情于理,大明都应该出兵援助,毕竟就算再看不惯之前的高句丽,和后世的棒子们,高丽人也比倭国人更容易让中原接受。

        将手中奏折又递回给太监总管,曹玮抬头看向朱雄英。

        “高丽与我大宁相交,向来还算老实,陛下是如何想的?”

        朱雄英笑着点点头,“朕与曹太师想的一样,高丽此次受我大明攻伐东夷省的无妄之灾,理应援助。”

        顿了顿,他又继续说道:

        “再怎么说,倭国人狼子野心,断不能再给他们复起的机会,否则……等倭国人真将高丽蚕食,取而代之,大明边境又无宁日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曹玮一拱手,恭维道:“陛下圣明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朱雄英听出了曹玮口中的客气,心中有些失落,连忙开玩笑道:

        “朕能有今日,可离不开当年曹太师的栽培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果然,看到曹玮的脸色暖了起来,朱雄英就知道打感情牌是对的。

        “既然如此,朕便下令,派兵去前往高丽王国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曹玮点了点头,叮嘱道:

        “派兵援助高丽固然是可以,但我大明也不能,凭着他一封求援信就去干赔本的买卖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朱雄英很快理解了曹玮的意思,无外乎是趁着这个机会,也把高丽国这个小弟,彻底拿捏到手里,什么驻军,什么税收,高丽都要听大明说了算。

        当然大明对于高丽这等听话的小弟,不会使用强硬手段,但大明也可以选择不出兵,或者出人不出力。

        高丽王国现在老实,不代表以后也会继续老实,人尚且有变得时候,何况是一个国家。

        可能高丽换了一个执政者,就会突然对大明反目,此时趁着大明国力足够强大,有足够的话语权,把高丽彻底按在手中才是明智之举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听闻这几日曹太师在科研院又在研制紧急降落装置?”朱雄英忽然问起。

        曹玮答道:“是,飞机飞于空中,可能会发生故障和危险,紧急降落装置能大大提高飞行员的生还几率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辛苦曹太师了,这大明上上下下,全靠曹太师劳心费力,前几日曹太师所说大明分封制一席话,同样是让朕受益匪浅。”

        说完这一切,朱雄英才把话头转到了正题,好像刚才是两人的寒暄一般。

        曹玮听完,心中打起精神,问道:“不知陛下是如何考虑?”

        朱雄英重重叹息一声,“唉……”

        “此真是两难之抉择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大明诸王镇守各地,且是朕朱家皇室,无法置他们于不顾,可若是分封制度不进行更改,大明早晚一日会食其恶果。”

        看着身着龙袍,眉头紧蹙的朱雄英,曹玮心中也是不忍,这分封制度不是他所立,却要为其头疼。

        “不知……太师可有两全之法?”朱雄英抬起头,目光希冀的看向曹玮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应对之法臣确实有一个,但却不是两全。”曹玮淡淡出声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太师请说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臣先问陛下,大明王朝与前朝历代有哪些不同?”

        朱雄英皱着眉头又想了想,道:“无外乎制度不同而已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明朝的制度跟历代王朝,区别最大的,便是在明初时期就将权利集中到了极致,废除宰相一系列措施便是区别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呵呵呵,”曹玮笑了起来:“陛下想岔了,大明有蒸汽机,有铁路,有火车,有无线电报,如今还有飞机,这些才是与历朝历代最大的不同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朱雄英顿时瞪大了眼睛,身躯猛然一颤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太师,你是说……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前朝历代之所以封王封侯,是因为皇权无法下乡,受条件的苛刻限制,只靠中央朝廷不能有效的管制多个地区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中央朝廷和各地王侯,其实一直以来都是彼此各有需求,朝廷需要王侯镇守各地安宁,藩王们要的就是朝廷之财力物力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而如今,大明有火车有飞机,有无线电报,无论是信息传输还是人力传输,比前朝历代不知提高了多少倍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如此,中央朝廷对各地王侯的依赖性就大大降低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若搁在以前,皇帝把国内的各地王侯都撤了去,地方上无人看守,便会容易引起动乱,等到消息传到中央朝廷,不知当地情况已经又变成了什么样,朝廷再派兵去镇压动乱,简单来说,这来来回回的时间才是最为宝贵的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但现在,大明已经可以实现消息的实时传输,那么臣再请问,王侯就一定要分封吗?”

        朱雄英听到这里,脑袋里轰隆一声巨响!

        是啊,这么简单,自己怎么就没有想到?

        重要的不是镇压各地的王侯,而是信息和人力传输的时间啊!

        如今,大明有的是传输信息的手段,等到大明全国铺设铁路的那一日,人力传输也变得简单普及,诸王分封而治的意义又在何处?


  (https://www.read888.cc/chapter/2290/2290413/114608488.html)


1秒记住读吧无错小说:www.read888.cc。手机版阅读网址:m.read888.cc